临床试验中的常用随机化方法
- 分类:学术干货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1-10-17
- 访问量:0
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是产生循证医学高级别证据的重要来源,随机化和对照是RCT中最重要的原则。本文将简述随机化的目的及其常见方法。
01 随机分组的目的
❖ 组间在非处理因素(如基线特征和重要协变量)上尽可能均衡;
❖ 组间受试者例数基本相等,以使检验功效最大化;
❖ 统计分析方法应用的理论基础;
02 常见随机分组的方法
❖ 简单随机化:指靠掷硬币或随机数字表,或用计算机产生伪随机数来进行随机化。若有两个处理组,其分配到任一组的概率为0.5。该方法操作简单,但容易出现各组例数不平衡的情况。
❖ 区组随机化:区组随机化又称为分段随机化,要先确定区组中的受试者例数,即区组长度,然后将区组内的受试者按事先确定的分配比例进行随机分配。区组长度应恰当,一般取组数的2 -5 倍,区组长度允许是可变的,但相关研究者对此应该保持盲态。
❖ 分层随机化:更多体现的是分层的概念,以保证分组结束后分层因素在组间分布的均衡性;分层后,每层内可使用简单随机或区组随机等随机方法完成随机分组工作。分层因素应精挑细选、严格控制,一般选择2-3个分层因素;否则会因分层因素组合层数过多、层内例数过少,反而影响分析结果或降低检验效能。
❖ 动态随机化:是一种伪随机化方法。指每例受试者分到各组的概率根据纳入受试者的情况而动态变化的随机化方法。从所均衡的要素来看,动态随机化常见有如下3种类型:①仅考虑各组例数的不均衡,调整后续纳入对象分入各组的概率,以保证各组例数均衡的方法; ②考虑各组某些基线因素的分布不同,调整后续纳入对象分入各组的概率,以保证各组受试者基线因素分布均衡的方法; ③根据已纳入对象对所接受干预措施的结果,调整后续纳入对象分入各组概率的分组方法。从具体统计技实施角度来看,动态随机化包括瓮法、偏币法、最小化法等,其中最小化法在临床研究中应用较多。
最小化法的基本原理:在分组过程中,每增加一个新受试者都计算出各组影响因素分布的不均衡性,然后以不同的概率决定该受试者的组别,以保证影响因素分布的不均衡性达到最小。最小化法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确定新病例的分组:① 影响因素在各组间的差别;② 各治疗组已有病例数;③ 新病例分配到目标组的概率。在随机化分组过程中,第一例受试者使用完全随机化分组,随后入组的受试者采用最小化法。组间不均衡性的大小一般采用全距或方差来衡量。
03 随机分组隐藏
随机分组结果生成后不能让研究者事先知道分组结果。如果研究者事先知道了分组结果,就可能容易产生受试者选择性偏倚。为避免该偏倚,有必要将随机分组结果进行事先隐藏。常用的随机隐藏方法有中央随机分配、药房控制随机分配、信封随机分配等方法。
04 随机分组的SAS程序举例(最小化法)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版权所有 长沙砝码柯数据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湘ICP备18023436号-1
技术支持:中企动力 长沙
版权所有 长沙砝码柯数据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湘ICP备18023436号-1
技术支持:中企动力 长沙